close

看到作家張曼娟寫的文章-[當一個人決定做自己後,「做自己」的時機就愈來愈多了]-令我有一種想大喊[YES]的感覺。

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在與他人相處,說了很多的話、做的很多的事,但大多都是有[目的]的。期望對方喜愛自己、期望這些事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。

回到家,跟家人相處時,長時間累積的東西往往都在一個小地方爆炸,像是找不到襪子或者電視被轉台,雖然現在的自己不至於這樣,但我必須承認以前有發生過類似的場景。

自2016年,我參加法鼓山辦的禪訓班後,又參加了禪一、禪二,漸漸的,認真的感覺到[不說話]是種享受,周圍只有鐘聲、風聲、雨聲、自己的呼吸聲時,像是與天地合一。

坦承一點,現在的我很怕吵的地方,會有種焦慮感,會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偽裝和討好,不知不覺對這樣的社會感到疲累,對自己也會產生強烈的厭惡感。

目前正在練習做自己,但是很難向周圍的人道明一點:我還是喜愛大家的,只是希望能夠誠實地與大家相處,不要對我偽裝、不要討好我,也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做自己。

但還是回到張老師寫的內容,做自己不代表要傷害他人,僅僅只是[不再為他人的期待偽裝]。

倘若做自己只能是傷害他人,我想可能內心已經失衡,或許可以先從自我情緒覺察開始練習,先了解自己的情緒波動、情緒產生的點在哪裡,逐步的做自己。

做自己也並非一蹴可幾,在人際網絡緊密的社會裡,確實需要很多的客氣與距離,只是我們可以逐步的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。

arrow
arrow

    夏。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