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個主題我想了很久,主軸概念一直都有點模糊,日後可能會再調整標題和內容吧。

起因於我發現自己其實或多或少會受親近友人不良的習氣影響,周圍的人們也是,所以我開始覺得孔老夫子說的對,交友要教些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的對象。

生活在一個群體裏,多數人其實都會依附群體,哪怕兩個、三個的少數人團體,祈求著不要落單。

我覺得,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。

人是獨立的個體,生是孤獨的來,死是孤獨的走,為什麼要跟特定的人綁在一起?

第一個角度:朋友其實應該要用這個概念[單獨]來定義關係,做任何事時都應該回歸到自身身上,可以分析、可以建議,但是不要替對方選擇、不要替對方負責,或者說的更細緻,負自己該負的責任就好,不然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責難。

人生中有一件事我一直印象深刻,大學時期,有一回跟同學去咖啡店外帶熱飲,但沒有杯套的狀況下我同學拿著走,走著走著開始覺得很燙,快拿不住了,杯子也可能過熱而軟掉,飲料就這麼灑了開,熱飲灑在手上肯定不是什麼好滋味。

我覺得沒提醒杯套是我的錯,所以我覺得要想辦法幫忙,當然我也說了許多自責的話語,騎著腳踏車帶著她去藥局找燙傷藥等等。

她最後也認為是我的錯時,我卻感到有些受傷。

她的反應很神奇,我的反應也很神奇,不就只是她給了我要的錯嗎?但我為什麼會覺得受傷?因為我不覺得是我的問題嗎?

逐漸的,我發現我們交往的人們其實本質是有很深層不同的,有的人哪怕你說了什麼、做了什麼,對方都能很清楚的處理彼此的關係,界定我們彼此的責任,認定身為朋友是讓彼此更好而不是不好。

然而,有的人是會被寵壞的,剛開始會受寵若驚,後來會變成理所當然,變成單向的施與受。

第二個角度:模仿行為,人很容易模仿周圍的人的行為,特別是較隨和、較從眾的人。

以前發生過一件事情,我的同學家境比較富有,所以買的東西單價相對高,對他來講是便宜,而我跟他一起逛街,買了不是我該買的價格的包包,甚至還為此跟我家老媽吵架唸說為什麼我們買不起,我媽覺得我的價值觀變的很糟糕。

幸好很快地發現這不是我想要、也不是我該負擔的,加上某些因素,開始跟這些同學漸行漸遠。

最近,我從同事身上看到不好的行為相互模仿,比如遲到幫打卡,或者上午請假下班加班等等,感覺又回到當時的狀況,只是我的角色不再是當中的一份子。

開始認為慎選周圍相處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我們人與人其實會不斷的交換影響,但有的人會擔心[落單]這件事,我覺得不如回到[單獨]的角度來看,至少可以明白自己處於什麼樣的位置,也可以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態度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周圍的人 單獨 模仿行為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夏。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